2020-08-25 03:44:24
感谢网友金石道人来稿
你印象中的街道办是啥样的?
大妈、大爷、大嗓门……
如果我和你说,如今在深圳、杭州这样的城市,街道办里卧虎藏龙,名校毕业生一抓一大把。
其中还不乏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生,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不用感到惊讶,在未来,这个现象会越来越普遍。
很多家长花了几百上千万买了学区房,好不容易熬出头,等到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后,恐怕有一部分孩子注定要去街道办、当房产中介、做外卖小哥……
在大学不断扩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材生正被迫去往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岗位,与下一个层级的就业者展开疯狂的竞争。
而且,这一趋势或许不可避免。
街道办清一色清北高材生
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应该是国之栋梁。按老一辈的话来说,是要胸怀天下、改造世界的。
遗憾的是,这个世界往往比想象中更加现实。
如果你住在杭州余杭区,你们小区的街道办事处大概率就坐着一个清华北大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甚至还有可能是博士生。
在这份来自杭州余杭区的公示名单中,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学历不是硕士就是博士。某街道的办事处,公开应聘上岗的是北大地球物理专业的博士。你挠破头也想不明白,街道办和地球物理专业的博士到底有什么联系?
能吸引顶尖学府的人才蜂拥而至,这地方绝不简单。
钱江晚报资料显示,余杭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西倚天目山,南濒钱塘江。2019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2824.02亿元,在杭州市各区县中名列第一。
更耀眼的是,2019年,余杭全区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4家,全区国高企总数首次突破1000家,阿里巴巴的总部就设在这里。
而且,余杭区给这些高材生的待遇也不低:
清北招聘录用人选中,博研参照事业副处级薪酬水平,硕研参照事业正科级薪酬水平,政府中级雇员年薪博研约38万元,硕研约35万元。此外,继续提供生活安家补贴、人才公寓使用、租房购房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余杭区官方公号“余杭发布”曾发文表示,该区目前在岗清北人才76名、海外“双十”雇员20名。
余杭区,简直成了“高端人才收割机”。
基层岗位正在“高学历化”
同样毕业于高端学府,有的人出入高档写字楼,有的人扎根实验室,有的人奔走在大街小巷。
这样的事,越来越普遍了。
在魔都上海,你打开链家线上购房APP,不到2万个经纪人中,就有近600个人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一流学府,占比达到3.5%;甚至还有不少毕业于北大、复旦等顶尖学府。
美团研究院在2019年1月17日发布的《城市新青年:2018外卖骑手就业报告》中显示,700万外卖小哥里,硕士生占比达到1%,即7万人。
也就是说,每100个外卖小哥中,就有一个硕士生!
更早些时候的例子,是一个家政保姆,曾在中兴工作,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而且是硕士研究生学历。
2015年底,40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通过层层考试,成为了青岛市南区的事业编环卫工。他们每天清晨出门,傍晚收工,和普通环卫工人一样扫街、巡查路面。
经过4个月的轮岗实习,这批平均年龄在25岁的大学生环卫工正式进入市南区下属的30多个片区,开始了自己的“片长”生涯。
基层岗位高学历化,正在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当然,职业没有贵贱之分。不是说硕士生就不能当外卖小哥和家政保姆,也不是说大学生就不能当清扫大街的环卫工人。而是这样一种现象,暴露了我们当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越来越多高学历的人,正在走向底层岗位,与基层人士进行惨烈厮杀?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就业市场的基本现状。
人才供需矛盾
清华北大毕业生选择街道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许就是图体制内的稳定。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疫情之下,这种倾向性甚至变得更加明显。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显示,2020应届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最关键的因素中,“收入”和“稳定”分别排在前两位,“考公务员”成了2020届应届毕业生热门的选择之一,占比达到38.73%。
在单位类型上,国企因其相对稳定性成为应届毕业生的择业首选,占比为42.44%;选择私企的占比为22.02%,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外企”的分别为19.63%、14.85%。
求稳,正在成为年轻人的就业首选。
另一个数据也许更能说明问题。2020年3月26日,胡润研究院联合国际教育平台胡润百学发布了《2020胡润百学·全球教育企业家榜》,榜单统计了全球教育领域财富达十亿美金的企业家。
其中,44岁的李永新和其77岁的母亲鲁忠芳以910亿元身家成为全球教育首富,把他们带上首富宝座的,是主打公务员考试培训的中公教育。
2019年年报显示,中公教育在全国超过1000个直营网点展开经营,总员工人数超过35000人。截至2019年末,中公教育总资产99.6亿元,市值为1435亿元,一年增长了160%。
胡润直言:
很难想象全球教育领域最富有的公司,是做中国公务员考试培训。
而就业者求稳、高学历人才被挤压的表象下,是日益严峻的劳动力供需矛盾。
之前有一个论调很火:中国的本科生只有4000多万,占全国人口比重仅为4%。所以,只要你是本科生,你就碾压了全国96%的人。
其实,这个观点是有失偏颇的。要知道,一个20多岁的大学毕业生出去找工作,和你竞争的并不是那些老人或者小孩,而是高学历的同龄人。
而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会越来越多,将来的年轻人当中,大学生比例达到60%以上也不意外。
这样的竞争,可就非常激烈了。
在一个科技没有跨越式大发展的环境下,高端岗位永远是有限的。正如智谷趋势黄汉城所说:一旦高端行业的扩张速度跟不上劳动力的供给速度,就注定会有人被挤到下一个层级。
这是人才供给过剩的宿命。
尾声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科技尚无爆发式突破的可能。
但高学历的人才依然在源源不断地被加速生产,最终输送到社会。
于社会而言,高学历的人越多,社会整体素质就在不断提高,这是好事。
但源源不断被生产出来的人才,势必要承受这种供过于求带来的层级落差。
以目前的社会平均水平计算,一个硕士生,培养的成本应该在一百万以上,而本科生也应该在几十万。这种国家和家庭的巨额投入,换来的,可能只是街道办职员、外卖小哥、家政保姆和房产中介。
这些高学历人才,既然抛弃了以前所学专业,利益权衡之下,想必也想得很清楚。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但也不得不说,最高端的人才也只能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为一个街道办的职位抢破了头。
这也是时代的悲哀吧。
“都市财经”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admin@5iecity.net,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